二千萬人海之中的200人

img

上周與業界知名的IX Blog背後的幾位高手見面認識,從他們那兒學到許多新知和想法,其中之一就是:「五萬人現象」。什麼是五萬人現象?那就是這兩年來的爆紅的新一代網站如TechCrunchFlickrdeliciousdigg雖然看似人氣鼎沸,其實或許都是同樣的那「五萬人」的重度使用者在來回使用著,於是造出一股「它很紅」的假像。事實上,走到矽谷以外的地方,沒人知道這些網站的存在。還記得當時聽了這句話,剛挖一口日式烤牛肉飯的湯匙就這樣懸在半空,冷汗從背脊涔涔冒出,和考完試在走廊上和同學對答案,結果發現自己公式背錯、整個大題全錯是一樣的感覺。「什麼,這一切全是海市蜃樓?」

TechCrunch、GigaOm這些以新網路為主題的部落格目前的成功,我想所有部落格格主,尤其是寫tech的,既每天以它作讀品也以它作為人生志業,可是這一切原來都只是一個小小市場。部落格就算了,最慘的是那些花錢請這些部落格增加曝光率的Web 2.0小網站,一周之內湧進五萬人,爆了,以為自己紅了,其實只是一群喜歡早起的先期使用者,而且他們毫無黏性,可能申請完會員、加入幾筆資料,就跑掉了,這個網站永遠埋在他七千筆de.licio.us收藏之中永不見天日。

不過,「五萬人現象」不見得是一種錯誤,反過來看,或許這也證明了網站產業根本不需全球的支持也可自己形成一串供需平衡、循環不息的活絡商業鍊。荒旱的沙漠只需這麼一平方米的綠洲,有個水源和小小可耕地,就可以活下去;一個成功的網站(無論是部落格、或是商業網站、或是好玩的站)就像政治人物,不見得得擁有各形各狀的網友的支持,但只要支持它的人就是死忠的支持,就算知道自己只是那其中關在房裡的五萬名「怪腳」,也還是傻傻的支持下去,它就可以繼續營運出一個機會。

所以我並不會因為「五萬人現象」就看衰Web 2.0的發展,因為Web 2.0本來就只是一場「大實驗」,通往更下一代網路的一條連結,五萬人已經是所有人可找到的最大的實驗室了,這五萬人不但會讀、會用,還會做、會寫、會講、會想、會玩,而且還很有錢(很多創投隱沒在其中)、有時間(有些早已創業成功在家休息苦思下一個創業目標的serial entrepreneur)。

今天要討論的是,「五萬人現象」拿來應用在台灣可說再恰當不過了。美國矽谷有五萬人,台灣的軟體網站產業死的死、倒的倒,有些在其中的雖然表面做的仍是網站、營運內容的卻不再視其為網站看待,所以,尚還有網路「創業」熱情的部落格格主及軟體工程師、創業家林林總總加起來大概只有二百人,就稱它為「二百人現象」。

恰巧我去年曾在管理雜誌寫過一篇題目不相干的文章,叫做「200人能幹什麼」。我說的是Skype:

「中國熱」到達巔峰之際,五千名香港迪士尼員工在這個新世界的中心經營起一間龐大且熱鬧的新樂園。而位於世界角落的中歐小國盧森堡(Luxembourg)、愛斯托尼亞(Estonia)的200人,除了等著被世界遺忘之外,還能幹些什麼?

……200人能幹多偉大的事?就像Skype這樣的事!儘管有老前輩Yahoo、eBay、Amazon在前,Skype這樣的故事早已不是頭一遭,但是先前那些靠網路開花成果的公司,雖然也是從零到一百億的高度成長,仔細一看,這些網路公司最後都只在網路世界「自己玩」,最多只威脅到傳統的百貨通路業。Skype呢,卻可望一舉推翻(unseat)最難搞的電信通訊產業,此產業在每個國家都是由政府主導或才剛民營化不久的巨型組織,卻無法抵擋無孔不入的小小Skype。才不過短短的兩年時光,只要可以連接上網的電腦使用者,都可免費下載Skype網路電話軟體,立即和百里之遙的親友聊天打屁,收話品質是前所未有的清晰;Skype就像一隻又一隻的紅色小鳥(Skype標誌是紅色),飛入尋常百姓家,等到電信老大哥們察覺大勢不妙已遍地皆「紅」。

事實上,若將台灣這二百人集中在一家軟體公司、發展幾套超級殺手級產品,賞予比聯發科還肥的配股,它絕對就是超級有規模的軟體公司了。但就算找來了Lou Gerstner、Carlos Ghosn級的CEO、全球最會營運的COO、最會行銷的VP of Marketing、最油嘴滑舌又精通美日韓德印法語的sales,只要一個閃失,還是弄得整艘船咕嚕咕嚕沉了。

但現在的情形更糟糕:台灣僅存的這200位還有創業心的網站創業家,像打散的蛋一樣分散在各處,雖然是從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科系出來,做的工作卻在完全不同的領域;只有在夜晚在網際網路的黑海中游沁,才又重新發現對方不但還活著,而且還關心著同樣的題目、分享著相同的興趣。打聲招呼,哎,時間已經到了,不能再聊,明天還要上班哪,要去睡囉,881!

矽谷的軟體工程師最後高昇到「Chief Architect」、「Engineering Fellow」,可以領到比CEO還高的薪水,他們活得理直氣壯多了。但在台灣分散各處的二百人待在這行業裡只是在空作夢,所以大家得想辦法斷尾求生另闢新路活下去。已經轉行的得忍受永遠覺得自己走錯了什麼路、永遠覺得自己是歪著頭在走人生路,還沒轉行的就得在小小市場裡努力划水讓頭繼續浮在水面上。此風延燒到創投界,有的創投工作者明明大學、研究所都是學資訊工程的,卻死都不承認,怕別人以為他不懂電路設計、不懂半導體物理,但說到網路創業,他還是會眼睛一亮,有如百歲老人長滿白繭的眼裡冒出一點年輕的星光,「HemiDemi? 你…你再說一次那個名字?」

這二百個還對網路創業有興趣的人,無論是創部落格、創公司、還是任何周邊軟體,雖然無法集合成一間公司,但至少可以除了在網路各看各的網摘、時空交錯的互相在對方的領土上灑尿留言外,事實上在業餘平常時,都可以出來聚聚,為我們所愛的東西,做點我們都想做的事情。

二百人可以做什麼?如果我們可以集結分散的力量,有趣的未知未來,才剛剛要開始。

(註:Redeye VC所謂的「五萬人」是來自TechCrunch今年五月的RSS訂閱人數,目前此人數已增加到76,338人 感謝ixblog與asker,此人數應為89,574人)

8 comments

  1. […] 曾引用過紅眼創投寫的TechCrunch的「5萬人現象」,我那篇文章寫出來,已是紅眼創投的文章的兩個月後,兩個月的時間也讓TechCrunch的Feedburner成長到七~八萬人,現在又隔了兩個月,今天的TechCrunch訂閱戶已達11萬6千人。我一直有個印象,認為如TechCrunch這麼出名的網站,大部份的訪客可能不透過RSS閱讀器,而經由輸入網址或少數的書籤直接登門拜訪,所以我估計TechCrunch一日流量至少是它的二~三倍,也就是30萬人以上?  […]

  2. […] Web 2.0要如何發展,不是下一步可以知道的。有人驚覺Web 2.0說不定是一場「50000人集體白日夢」,而Digg、Wikipedia甚至只是「50000人中的500人的企圖集體共謀詭計」,我認為不必緊張,因為即使Web 2.0確實是只有50000人在玩的東西。但要知道,這五萬人總是比從前還好、五百人也比從前好,從前,歐普拉(Oprah Winfrey)或瑪莎史都華(Martha Stewart)要紅,只要她能通過一個三人的選秀會裁判團,然後有一名經理支持她,她們就是「被digg」了,可以得到大量的曝光,創造教母地位。今天,人人都有機會,500人選出的東西,甚至「她」本人是由50000人給瀏覽並一一散發到全世界,這樣已經讓權力的架構改變了許多。 […]

  3. […] 那到底什麼是Web2.0?他其中有一篇文章—- Web 2.0退場後,「UGC + SNS」火熱依舊 將其中的精髓–”UGC與SNS”解釋很詳細,在這摘錄其中一段: 不過,既然許多人對Web 2.0一字莫名感冒,不如我們來「換字」好了。既然要換字,那我們正好趁此機會好好的告訴周邊人,Web 2.0的最棒的一點在哪裡?Web 2.0只是一段時間的一些網路的共同特徵,不是故意,只是剛巧。這段時間這Web 2.0的圈子可說是創造了好幾條康莊大道,摸出了好幾招讓使用者愛不釋手的新玩意,其中兩條最重要的,就是「UGC」和「SNS」。Web 2.0的最大收穫,無論從流量、黏性還有目前估值來看,還有從這幾年流量的創造成果來看,應該非UGC和SNS莫屬。那麼「UGC + SNS」呢?我想Web 2.0自己都會很願意改名為「UGC + SNS」。或許RSS、Tags、Mashup已經熱得差不多到頂了,突破不了50,000人門檻了(當然這數字已有所增加),但「UGC + SNS」竟然仍意味著一個尚未完全開發的創業機會。 […]

迴響已關閉。